【欧洲时报李倾夏编译】虽然作者特莎·哈德利(Tessa Hadley)的《聚会》(The Party)最初是一篇发表在《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上的短篇故事,但它似乎有着自己的生命力,不愿就此结束。最终,哈德利决定继续讲述,将其扩展成了现在的这本中篇小说。
英国《卫报》报道,这是一部关于两个年轻女性的故事,她们渴望自由,但这种渴望背后隐藏着不可预知的代价。小说中的三个章节如同一面面老式梳妆台上的镜子,每面镜子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美与丑。
鼻子必须扑粉,嘴唇需要仔细轻拍......故事始于一场聚会,在那个场合,化妆与仪态是必要的礼仪。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后脑勺的头发不知为何变得凌乱,睫毛膏的污渍加深了脸颊的苍白......人们开始注意到,光鲜亮丽的表面下,渐渐暴露出内在的混乱与不安。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某个时期,那时马来亚紧急状态(the Malayan emergency)正在进行,这意味着时间背景大约是1948年以后。在一个布里斯托尔码头的老酒吧里,两位男主角——辛登和保罗正饥渴地徘徊着。他们带着某种不怀好意的好奇心,注视着刚到达聚会现场的伊芙琳和莫伊拉姐妹(伊芙琳是一名大学生,正在攻读法语;而莫伊拉则是一位时尚专业的学生)。随着夜色渐深,姐妹俩对这两位男士并无太大兴趣,但在无聊和竞争心理的作用下,她们开始与他们饮酒,并尝试逃离他们的纠缠。
然而,正如莫伊拉所意识到的,想要彻底摆脱“那种男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她们在酒桌上“幸存”了下来,但辛登和保罗正在玩一个更长远的游戏,而姐妹俩的情况使他们在这个游戏中更容易获胜——姐妹俩的家庭环境并不理想: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小弟内德痴迷科学,经常成为家庭中的搅局者。两人都怀着各自的愿望:伊芙琳渴望遇到生命中的那个人,而莫伊拉的心上人却已另有归属。因此,当某天晚上电话铃声响起,带来了一个邀请时,她们几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阶级的细微差别像母亲冬日做饭时窗户上流淌的水珠一样贯穿全书。当他们的父亲听到电话里的男声邀姐妹俩晚上去高档公寓打麻将时,也并未阻止她们赴约。毕竟,谁又能阻止年轻人追求自由的脚步呢?
随着故事的发展,伊芙琳和莫伊拉受邀前往一处位于斯奈德公园的豪宅,那里聚集着一群看似高雅却略显造作的年轻人。在这个夜晚,姐妹俩的天真换来的是令人失望的痛苦经历,且按当时的标准来看,这个经历是令人震惊的。
小说中的某些转折点,或许会让读者对1940年代末期中产阶级年轻女性为了追求自由所能承受的风险提出质疑。然而,哈德利选择以一种几乎过分明确的方式总结这一切,例如将伊芙琳和莫伊拉的人生转变简单归咎于一个晚上,这样的强调削弱了一切发生过的事,仿佛哈德利担心自己的故事缺乏足够的重量。
尽管如此,《聚会》依旧展示了哈德利作为作家的独特魅力。她的早期作品,如《伦敦列车》和《聪明女孩》,展现了与伊丽莎白·泰勒相似的细腻笔触。不过,近年来,哈德利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过多的形容词堆砌以及偶尔的陈词滥调。这些变化可能源于她对过去时代的描写不够自如,导致书中的一些历史细节显得不够真实,缺乏深度。就像在她之前的《自由之爱》中一样,历史细节往往不够真实,过于通用而无法真正打动人心
总的来说,《聚会》是一部值得细品的小说,它不仅仅探讨了个人成长的主题,同时也触及了社会变迁背景下女性命运的变化。虽然有些地方处理得稍显生硬,但不可否认的是,哈德利依然能够以其独特的文笔吸引读者,带领我们走进那段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时代。
(编辑:李璟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