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吕鸥编译】当地时间11月24日凌晨,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延期30多个小时后闭幕。经过长达两周的艰苦谈判,大会就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NCQG)、《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等关键议题,达成了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然而大会成果引发诸多国家不满,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多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团表示对相关资金目标深感失望。另外,法国生态和能源转型部长帕尼耶-鲁纳彻同样对结果表示失望。他认为大会取得的“成果”不足以“应对气候挑战”。
发展中国家对结果失望
综合法新社、中新社报道,此次气候大会设立了到2035年发达国家提供每年至少3000亿美元的资金目标及每年至少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欧盟代表团一位代表认为,新的气候资金目标将带动更多私人资金,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有了这些资金,我们有信心实现1.3万亿美元的融资目标。”
不过,众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团表示对这一资金目标深感失望,指责协议确定的目标“缺乏魄力”,希望发达国家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塞拉利昂代表表示,非洲国家对这一结果感到失望,这“表明发达国家缺乏善意”,3000亿美元“还不到科学研究表明所需金额的四分之一”。
法国质疑大会“组织混乱”
法国对此次气候大会成果也颇有微词。法国生态和能源转型部长帕尼耶-鲁纳彻发表声明说,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COP29会议取得了“多项进展”,例如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资金援助达到此前承诺规模的三倍。
不过,帕尼耶-鲁纳彻批评说,尽管如此,因主席国阿塞拜疆“缺乏领导力和会议组织混乱”,巴库气候大会的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
声明表示:“会议在并未协调一致和面临多国质疑的情况下通过了气候融资的相关决定。”
当天,帕尼耶-鲁纳彻在向记者吹风时称,将气候资金提供国的范围扩大至中国、印度和韩国等发展中国家,这种努力显得“相当有限”。
接近帕尼耶-鲁纳彻的消息人士指出,谈判最后阶段的最大阻力并非来自中国,而是印度。印度以“激烈言辞批评了”协议内容。
“核心议题未能实现目标”
去年,在迪拜举行的COP28会议上,缔约方决定,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电力装机容量增至三倍,到2050年全球核能装机容量达到目前的三倍。
帕尼耶-鲁纳彻表示,巴库会议的成果为上述目标做出补充。此外,此次会议还提出,到2035年每年至少完成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以加速全球能源转型。
据透露,缔约方历时9年谈判,在保证气候行动的生态完整性的基础上,就确立全球自愿碳市场框架达成了“历史性协议”。
帕尼耶-鲁纳彻认为,这是此次会议取得的“进展之一”,将有助于推动“真正的碳信用国际市场形成”。
然而,一些核心议题未能实现目标。例如,会议没有就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措施达成协议。帕尼耶-鲁纳彻对此感到失望,并称这是“会议的重大失败”。
由于当前法国和阿塞拜疆外交关系紧张,帕尼耶-鲁纳彻取消了出席COP29的计划。她认为,此次会议“组织混乱”,阿塞拜疆的领导力“不足以应对气候挑战”。
帕尼耶-鲁纳彻指出,法国“有力承担了对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到2023年提供72亿欧元的气候资金,其中28亿欧元专门用于加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占全球此项资金的近10%。
她期待下次由巴西主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能够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继续推进《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
欧盟盛赞大会成果
虽然引发诸多争议,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对巴库会议的成果还是给予高度评价,她认为大会“标志着气候合作和气候融资进入了新时代”。
冯德莱恩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会议成果将“推动能源转型投资,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注入新的动力。
据接近帕尼耶-鲁纳彻的消息人士透露,欧盟成员国在此次谈判中协调立场,保持一致,在融资目标问题上没有发生分歧。
(编辑: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