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意大利

中资在欧频遇阻 为何在意大利“柳暗花明”?

【欧洲时报7月3日郭大文编译报道】近年来,中资、中企在欧洲进行的投资、并购行为逐渐升温,同时,也有不少呼吁限制中资的声音传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资在意大利的投资却进行得顺风顺水,投资额也超过英法德等国。这种现象体现出的意大利面对中资的态度十分值得思考。 article_img近年来,中企在意大利的投资进行得顺风顺水。(图片来源:中新社) 意讯社近日的一篇报道就这一现象进行了解读。报道称,数字最能够展现中资在意投资的火热。报道援引彭博社的数据称,在2010年,中国企业在意大利的投资额仅有1400万美元,而到了2014年,这一数额高速增长到了49亿美元。根据《24小时太阳报》的统计,2015年中国在意大利的投资额更是达到了78亿美元。从上述数据上看,在吸引中国投资方面,意大利已经超过了法国、英国、荷兰、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 报道称,据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至2016年,就有倍耐力、克里琪亚、橄榄油企业SALOV、珠宝品牌Buccellati、MCM、国际米兰等意大利品牌或企业的所有权被中企获得。当然,上述投资还不包括中国央行购入的大量意大利知名企业的蓝筹股,以及2012年就被中资收购的意大利知名游艇品牌法拉帝。 article_img2016年6月,苏宁控股集团宣布获得国际米兰约70%的股份。(图片来源:新华社) 报道分析称,这些收购行为产生了几乎相同的效果,就是加快了中意两国多家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企业的融合产生了更多的价值。尤其要强调的是,中资的收购使许多意大利企业获得了深度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令这些企业在意大利、中国以及全球的销售融为一体,进而提升了意大利企业的营业额,并减少了经营成本。 此外,中资的收购行为还从某种程度上为技术和专利的共享创造了条件。报道称,中意企业的知识产权共享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是“中国引进意大利技术”的单方面行为,而是相互行为。知识产权共享在创造新产品和探索新市场方面对两国企业非常有益。 article_img意媒分析称,中资的收购行为从某种程度上为技术和专利的共享创造了条件。(图片来源:昵图网) 报道称,中资在意大利的收购一方面对企业经营十分有益,另一方面,中企进入意大利企业也是十分复杂的。在意大利进行投资、收购对许多中企而言是此前从未操作过的,这些中国企业中有许多是第一次“走出国门”,在进入意大利投资的过程中,企业普遍会遇到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难题,当然,还有中意两国不同文化带来的问题。 报道总结称,无论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所有中意之间的投资、收购行为都将使两国企业变得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