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赴英国社会实践团访问曼彻斯特。(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欧洲时报】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赴英国社会实践团一行17人访问曼彻斯特。他们通过街头采访、问卷调查、医院走访、教授讲座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了英国医疗现状以及英国居民对公共医疗系统(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的看法,对比中英两国医疗体制差异,增强对中国医疗体制现状与改革的认识。
在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系统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日益成为重要议题的当下,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全民免费家庭医生制度的国家,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面,可以提供诸多借鉴和参考。
通过街头采访和问卷调查,访问团了解到大部分英国居民对于NHS的满意度较高。受访者大多表示NHS最大的优点就是“免费”。
访问团成员认为,NHS“病者有所医,无论贫与富”这一点值得肯定。其次,受访者表示在NHS制度下,每位英国居民都拥有自己的家庭医师(General Practitioner,GP),因此看病相对较为便利,不必奔波劳累。
然而,调查中也发现,NHS并非完美。有不少受访者都提到医院的工作效率较低,比如有时预约GP需要耗费一至两周,进一步检查或转诊则需要更久,有些甚至要等上几个月乃至一年有余。这一情况和国内“一号难求”的专家门诊类似。好的医疗资源不论在哪里都是稀缺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分配资源,让它们实现最大效益。
访问团认为,国内的专家门诊不堪重负,是因为有不少患者一旦生病就想去找最好的医生看病,导致大医院专家门诊超负荷运转,但是由于英国有GP,就可以分担一部分压力。现在,中国也正在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希望能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减轻大医院不必要负担,让患者得到最合适最及时的治疗。另一方面,还有受访者提到,英国的医疗系统对英国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健康问题应接不暇。随之而来的群体性医疗也的确值得医疗产业从业者深入思考,积极应对。
同时,很多受访者在采访过程中表示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因为他们与GP签订合约之前对其治疗水平及能力已有一定了解,医生与患者之间相互信任,因此医患矛盾也普遍较少。
8月7日下午4时,团队成员听取了南曼彻斯特大学医院(University Hospital South Manchester)Jason Wong博士的讲座。Wong是内外全科医学士,具有博士学位,是高等教育学院院士(FHEA)、皇家外科医学院成员(Plast)、显微及重塑外科顾问,对英国医生培养过程及医疗状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Wong向访问团介绍了英国与中国医生的不同:一、工作时长,英国的医生每星期最多工作时长为40小时;二、与病人的交流时间,在英国,医生平均会用30至45分钟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三、医生职称,英国所有顾问医生的级别都是平等的。因此,在英国,一个部门中年轻的医生较中国更易实施创新性的改革与改变;四、对疾病的处理态度,相对于中国较高风险的处理态度,英国会采取更加保护性的态度。Wong表示相信随着中国法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处理态度应该会向保护性方向发展。
团队成员认为,通过这次讲座,不仅增加了对英国医生培养方式的了解,更形成了对中英医疗模式等方面的对比,对中英医疗体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访问团表示:“初识NHS就被“全民免费医疗”打动,高昂的药价与手术费不再是生命延续的拦路虎,生活质量也能因此提高,较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医生工作体制同样令人羡慕。而对比正在转型期的中国虽然还未能做到“全民免费”,但是医疗保障的比例已经有所提高,相信分级诊疗制度和互联网医疗发展也将更好的促进医疗体系的建设。当然,NHS也有一些不完美,比如工作效率较低、转诊等待时间长等,不论什么体制都需要适应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
他们认为,在应对庞大的医疗需求时,中国医疗体制确实仍需改进,中西互鉴,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进一步实现和谐医疗。
(编辑: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