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最近几年一直待在国外的小伙伴,回到中国肯定觉得相当不适应:因为干什么都是扫码支付!搞不好路边摊卖煎饼果子的大妈和卖鸡蛋灌饼的大叔,都会分分钟拿出一张带点油渍的打印二维码,让你微信支付……
相比之下,英国还停留在现金+银行卡混合双打的状态,可能唯一真正能在建立程度上跟微信、支付宝有得一拼的,也就contactless银行卡以及苹果支付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在扫码支付这件事上几乎称得上一片荒芜的英国,竟然先把它用到了……流浪汉街边乞讨上!
不过在包括伦敦的英国大部分城市,小伙伴们估计还看不到街边扫码给流浪汉施舍了的景象,因为这项由初创慈善机构Greater Change牵头的帮助流浪汉项目,才刚刚在牛津开始试点。
项目创始人是这个叫做Alex的小哥哥,是个牛津学霸。BBC News报道这件事还专门拍了个小视频,采访了策划整件事的牛津学霸、参与试点的牛津流浪汉,以及一脸懵的路人反应。
其实如Alex在视频里自己所说,他想要搞这么个“扫码捐助流浪汉”的机制,除了考虑到现在“无现金化”的状况逐渐普遍、人们更愿意用卡和智能手机付款的客观现实外,希望通过这种手段帮助流浪汉们脱离无家可归的状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参与“扫码求捐款”的牛津流浪汉们,都需要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说用获得的捐款来支付房租、用来报名技能课程……等等。
而每个参与的无家可归者,也将会被配备一名公益机构志愿者,而这个人的工作就是掌控收到捐款的开销,确保钱都被用在既定的目标上。
毕竟Alex这位小哥哥,在牛津的学位论文,主题就是探讨“为什么当代科技发展对公益范围内私有和公共领域的影响差别这么大”……
去年11月他的这项公益初创计划上线的时候,牛津大学的官方新媒体网站“今日牛津”(Oxford Todday)还报道了他的“扫码捐款”项目。
然而BBC的记者问了问牛津的路人,发现大家看法还挺两极分化的。有人觉得这样的“挂牌乞讨”不会让流浪汉觉得自己像是待价而沽的宠物狗吗?也有人认为抛开“扫码”的形式不谈,至少Alex这项计划最值得鼓励的在于,能够真正帮助流浪汉把得到的捐款用到刀刃上,而不是继续得过且过地不知道把钱都花到哪儿去。
而Greater Change这个机构也在计划,除了“扫码捐款”之外,还计划陆续开放网络捐款和contactless捐款,不变的是为每个流浪汉配备工作人员监督开销的设定。
另一方面,BBC采访的其他牛津流浪汉,态度倒是相当地坦诚,认为没什么好丢脸的,能得到捐款就是好事。
其实无家可归者的这个态度,倒是不令人惊讶。根据金融与科技类网站WIRED本周的一篇报道,contactless付款方式兴起所带来的“无现金化”现象,客观上确实导致了流浪汉的生活更为艰难,因为传统街边求捐款得到的现金真的越来越少了。
这篇文章里提到,一位名叫Natalie的女性在三年后的2018年再次无家可归后,发现比起2015年来,在街边求捐助的时候听到“不好意思我没有零钱”的话语明显变多了。
不过,梳理发现,其实在中国也早就有了“扫码行乞”的先例,只不过是行乞者的个人行为,而不是Alex在牛津尝试的这种公益模式。
英国《每日镜报》就在报道中国流浪汉二维码行乞的外媒之列,并且在去年12月的另一篇文章里,将这样的现象同样归因于人们不再带着现金出门。
欧洲时报英国版微信公众号:UKZONE
(编辑:泽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