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因为伊朗能够在国际军火市场云集的中东地区站住脚,他自己也没少买强国的武器,而且就自身国防工业水平而言,伊朗虽然没有研制过任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武器,更多的是对进口武器在分系统层面的自由组合。然而就是这种组合,让伊朗对于很多重型武器装备的设备结构、管路分布等设计细节有了较深了解,并以此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国防工业,不仅能够大量生产轻武器和仿制BMP-2步战车和T-72主战坦克等重型装备,而且具备在周边列国中较强的武器维修和保养的能力,确保了在战争爆发时,能够有大量可用的武器投入作战当中。(总说装甲)
从兵力数量上看,据2013年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评估,伊朗陆军由35万名现役军人组成,包括13万职业军人和22万义务兵。这些兵力编为4个装甲师、2个机步师、4个轻步兵师、6个炮兵群、2个特种突击师、1个空降旅、3至4个突击旅,以及数目不详的航空兵部队和独立装甲和步兵旅。伊朗陆军装备有1600余辆主战坦克、725辆侦察和步兵战车、640辆装甲运兵车、2300余门牵引和自行火炮、1400余门多管火箭炮。
而直接终于领袖的革命卫队,号称数十万兵力,主要装备是越野车和轻型装甲车,在作战的过程中,给养的运输和预备队的培养对于支撑长期战争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再加上70-80年代,中国劳务输出为伊朗带来了《毛泽东选集》这样的著作,所以伊朗革命卫队不仅拥有几十万职业化的作战部队,在其领导之下,还有400余万成建制的民兵。民兵的作用和好处就是在平时可以自给自足地投入生产,甚至有的民兵就是军工厂的工人,他们熟悉武器的天然优势,可以为作战部队在战场上实现复杂装备的快速维修,一旦战争爆发,革命卫队旗下的这400多万民兵将迅速从一个生产机器转化为战争机器,其蕴含的力量是假想敌那种军火商与雇佣兵组成的战争机器无法比拟的。而政府不仅可以不为这400多万民兵负担必要训练外的额外开支,还可以从他们工作的企业中获得供养其余职业作战部队的利润。其中最为精锐的是驻扎在圣城的3万名左右的革命卫队,其作战能力在伊朗的在这将近500万人的作战部队中,是最精锐的力量。然而,当初伊拉克精锐的特种部队在训练只有一年多的美国无人地面兵团面前,仍然显得那么脆弱。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出新军事变革对一支军队提出的严苛要求,我们在看到伊朗拥有这样一直平战结合、精锐强悍的武装力量,以及与周边国家相比较强的国防工业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面临的挑战和亟待改进的方面,不能夸大其战斗力。(总说装甲)
所谓不能夸大其战斗力,是因为从海湾战争以后,美国从武器装备到战术战法,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革新。但是伊朗的武器装备组成和战术战法从海湾战争以来,虽然存在着局部的进步,但整体实力与美国越差越远,这是军事武器的微观因素和对石油产业的依赖以及结算货币单一的宏观因素共同决定的。
近20年来,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过程中,最明显的时电子计算机在武器系统中的普及。因为在机械化战争末期,武器装备上零部件的自动化已经基本完成,所以到了信息化战争阶段,初级水平是实现武器装备各个部件、即武器整体的自动化。而现在的水平是实现不同武器装备之间的网络联动,使不同作战单位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实现默契的配合。(总说装甲)
在未来,笔者个人认为,信息化战争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在不同武器装备网络联动的基础上,后勤补给和国防生产动员全部实现信息联网,具体到哪一个战场、哪一只部队,需要多少弹药或者零部件,能够在第一时间下达给军工企业,人只是参与生产,而组织生产的任务交给掌握大数据的计算机完成,库房会根据指令,将早已备好的料直接下到数控车床,然后自动加工成需要的产品,人只需要监管把控整个生产流程,并参与个别及其暂时无法替代的生产环节即可。从库房的一块合金原料开始,历经加工、组装、运输、配发……直到成为一发炮弹打出去命中敌目标,这一整套流程全部由计算机网络参与完成,这就是信息化战争的最高形态。从这个趋势上看,伊朗的军工业甚至整个国防工业,都还停留在仿制和改装的层面,距离硬件创新还有很大的距离,而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实现武器装备网络化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伊朗在面对有可能来临的外敌入侵时,将会陷入一场不对称战争。
总之,伊朗地面部队规模很大,武器装备虽然能够应付地域冲突,但外部强国入侵则难以招架。 要想追上这个差距,首先要从战略上藐视它,然后从每一件武器、每个细节中去找差距、谈问题。(总说装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