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国内

【新华访谈】连小敏、邢海华——嘉兴:打造人才发展最优生态 ...

         嘉兴是长三角区域中心,如果在上海和杭州、宁波和苏州画一个对角线,嘉兴刚好处在最中央的位置。嘉兴与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等主要城市业已形成1小时交通圈,坐高铁到上海、杭州都只需25分钟左右。嘉兴不仅处于长三角的中心,也是上海都市经济圈、环太湖经济圈、杭州湾经济圈“三大经济圈”腹地。
        连小敏:浙江省嘉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邢海华:浙江省嘉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精彩观点
article_img
新华网
 请连部长来给我们的网友介绍一下嘉兴的基本情况。 
article_img
连小敏
 嘉兴有着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 
article_img
嘉兴地处浙江省北部,嘉兴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制高点、三个新高地”。 一个中心:嘉兴是长三角区域中心,如果在上海和杭州、宁波和苏州画一个对角线,嘉兴刚好处在最中央的位置。嘉兴与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等主要城市业已形成1小时交通圈,坐高铁到上海、杭州都只需25分钟左右。嘉兴不仅处于长三角的中心,也是上海都市经济圈、环太湖经济圈、杭州湾经济圈“三大经济圈”腹地。 “两个制高点”:一是指嘉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红船精神”的发源地。当前,嘉兴正围绕把“建党圣地”打造成“党建高地”的目标,全力打造勇立潮头的红船铁军、基层党建的嘉兴样本和人才发展的最优生态。二是指嘉兴是科学发展的示范地,2013年嘉兴市嘉善县正式获批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 “三个新高地”:一是指嘉兴是全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行之地。嘉兴地势平坦、经济平稳、心态平和、社会平安,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1.687:1,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所有县(市)均靠前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平安市、县(市、区)创建实现十二连冠、在浙江率先夺得“平安金鼎”。二是指嘉兴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乌镇日渐成为通向世界的窗口、通向未来的渡口、通向成功的风口。三是指嘉兴是浙江省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嘉兴具备临海、临空、临港的优势,背靠上海、面向大海,通江达海。前不久,浙江省把嘉兴市设立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
article_img
新华网
 小微企业在刚刚创业之初需要很多平台的支持,我们称之为“孵化器”,我看到材料显示嘉兴要建成“科技企业孵化之城”,这个能否介绍一下? 
article_img
邢海华
 建设“科技企业孵化之城”和抓科技金融 
article_img
“十三五”期间,嘉兴提出了“科技企业孵化之城”概念,要把我市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之城”。所谓“科技企业孵化之城”,就是嘉兴鼓励和欢迎大量的科技企业、科技项目、科技成果来孵化、转化。 为此,嘉兴市相继出台了推进“泛孵化器”建设、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建设具有长三角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之城”三年行动等一揽子措施。《建设具有长三角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之城”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经过3年的努力,实现“两覆盖”、“双倍增”。“两覆盖”即实现所有县(市、区)国家级孵化器全覆盖;实现所有工业平台、产业平台孵化器全覆盖。“双倍增”即全市孵化机构倍增、达到100家;孵化面积倍增、达到800万平方米。
article_img
新华网
 无论是平台也好,孵化器也好,对于企业主来说,最重要的是它不单单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而且能提供很多金融的支持,我们相信嘉兴也在这方面有着非常多的探索,给我们来介绍一下。 
article_img
邢海华
 科技金融本身也是一个产业,经过培育能够发展壮大 
article_img
科技金融非常重要。2014年,嘉兴市获浙江省政府批准开展省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经过近3年建设,取得了很好成绩。科技金融一方面能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强有力支撑,另一方面科技金融本身也是一个产业,经过培育能够发展壮大。比如,在嘉兴科技城内划出2平方公里区域建设了一个基金特色小镇,经过几年培育发展,集聚了一大批国内知名私募基金,目前基金管理规模超5000亿元。 在有序实施浙江省科技金融改革实验区建设过程中,嘉兴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力发展专营科技金融机构。一般的金融单位考虑到风险,不太愿意做科技金融,而嘉兴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早在2011年,我市银行第一家科技支行——嘉兴银行高新支行就已成立,专业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已成立科技专营机构14家,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另一方面是提供了一揽子风险补偿政策。去年经过保监会的批准,由太平保险跟浙江省政府、嘉兴市政府多方合资的全国首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嘉兴,今年年终有望正式对外推出产品,将为我市科技企业向银行融资提供重要征信手段和风险保障。
article_img
新华网
 嘉兴市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发展,不单来自于深厚的历史,还源自于在人才建设方面非常用心用力,给我们介绍一下最近几年在人才方面建设的情况。 
article_img
连小敏
 嘉兴的人才发展呈现“井喷”的态势 
article_img
在中央和省委人才新政的引领下,得益于最优人才生态的打造,近年来,嘉兴人才引育呈现“井喷”之势。目前,已累计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70名、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141名,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58家,与嘉兴合作的院士66人,2012年以来新增博士3113名,为“十一五”末博士总量的10倍多。我们还十分注重差别化扶持原则,更加突出直接为产业转型发展服务,既瞄准“高精尖缺”人才,又重构“行行出状元”的平行人才观,打造了一座企业高管人才、领军型创新人才、中层支撑型人才和一线配套型技能人才等四个层次互为衔接的人才“金字塔”。 特别是产业人才得到加强,目前的嘉兴,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日益明显,领军人才企业上市9家,销售收入超亿元20多家,人才企业纳税已经进入年纳税额增幅35%左右的高速增长期。
article_img
新华网
 您刚才给我们举了很多非常有力的数据,那嘉兴是如何系统来抓人才工作的? 
article_img
连小敏
 “北斗七星”人才工作模式和“585”人才工程体系 
article_img
嘉兴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创新驱动、人才强市,努力实现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具体来说,运用“政产学研金介用”七星模式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助推经济发展,其中“政”就是政府、“产”就是产业、“学”就是学校、“研”就是研究机构、“金”就是金融单位、“介”就是人才中介、“用”就是用人单位。同时,立足嘉兴八大产业的产业链,去研究创新链、完善人才链、补齐资本链、优化服务链,最终提升价值链,实现“六链融合”,推进产业布局和人才工作协调发展。 由此出发,嘉兴设计确立了“585”人才工程体系。所谓“585”,即:人才工作协同推进、规划政策、引进培养、平台支撑、服务保障五大体系;人才接轨上海、“双招双引”融合互推、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创建、公共服务平台联盟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助力校(院)地合作示范区建设、人才强企效益倍增、创业创新环境优化等八大行动;高端领军人才、产业紧缺人才、重点领域人才、柔性引才、四海揽才等五大工程。今年,围绕“585”人才工程体系建设,将重点推进30多项人才计划落地。因此,嘉兴人才工作的体系比较完整,实现了系统推进、高端引领、重点突破、以用为本。
article_img
新华网
 嘉兴在推进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方面有哪些探索实践? 
article_img
连小敏
 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 
article_img
人才改革试验区主要还是市场化和产业化导向的改革,是需求导向的改革。总的原则是市场能做的政府就放手让市场来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政府主要提供政策、环境、服务。实践中,围绕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嘉兴打造形成了“加减乘除”市场化人才资源配置体系。 简政放权做“除法”。突出人才审批精简化,探索实行人才项目审批“一窗受理、红色代办、网上流转、并联审批”,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要求;突出人才流动自主化,对来嘉创业的科研高层次人才,通过浙江省星耀南湖创新发展研究院直接纳入或聘任为在嘉高校院所兼职教授或研究员;突出人才评价多元化,建立人才分层分类目录,授权重点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自主开展业内人才职称评定和技能层次评价。人才评估引入上市公司和风投机构参与,既问东家,也问专家,同时问大家。 微观管理做“减法”。突出公共服务社会化,把很多的政府职能转移或者授权给社会组织来完成。比如说创造性地成立了一个“红船服务”总联盟,集成政府、中介、企业资源服务人才,政府从前台当演员转到后台做导演;突出人才引进专业化,从依托“伯乐”荐才,依托机构合作、鼓励中介引才、打通高校渠道入手,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比如在硅谷等地创建15个域外孵化器,并以“5155”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突出人才载体市场化,在人才平台建设,人才活动、人才服务、园区配套、人才孵化等多领域,推进人才项目市场化运作和服务外包。 市场搞活做“乘法”。突出人才产业融合化,实施八大千亿产业“紧缺人才支持”和“硕博倍增”计划,并通过住房安居保障优惠、社会保险个人缴纳部分补贴、“创新券”服务等形式引导产业人才集聚;突出人才市场体系化,推进国际人才城和各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标准化建设,鼓励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以“知名人才中介网站+本地人才网络”做优网上市场;突出人才主体多元化,深化与大院名校合作,推进“5+X”市校合作、“五联”院地合作和“五百”活动,依托党的诞生地、江南水乡、乌镇峰会等地域名片,打造一批人才特色镇(村),创新推行党建强、人才强、发展强“三强”双管企业创建、工业企业人才工作评价等制度。 宏观调控做“加法”。突出人才工作协同化,构建“人才规划+人才政策+重点工程+重点工作+服务清单”五位一体的成员单位责任体系;突出人才抓手系统化,以“585”人才工程为抓手,成体系推进“十三五”人才发展施工图,同时把法治环境、社会环境、从商环境优化好;突出人才环境生态化,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把与人才工作相关的各个链条完善好,形成好的生态,让人才更好地体现价值、发挥作用。
article_img
新华网
 连部长,刚才讲到了嘉兴的人才新政,据我了解,当前全国各地引进人才的竞争相当激烈,您能介绍一下,嘉兴人才引进方面的一些做法吗? 
article_img
连小敏
 给力的人才新政 
article_img
我们常讲,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嘉兴的人才引进已经从“政府招、专家审”变为“市场选、企业引”,走出了一条人才引进的专业化之路。比如:我们加大域外引才,在海内外人才集聚地,设立“三站十一点”引才工作站(点),聘请近百名引才大使,累计为我市成功引荐2000多人来嘉考察,择优选择200名多领军人才落户。加强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合作,在全球创新资源相对集中的硅谷等创建15个域外孵化器,充分对接海外知名高校、产学研联盟和符合嘉兴产业方向的人才,并以“5155”模式【清华长三角研究院50万元创业启动支持、嘉兴地方政府100万元项目扶持,商业银行给予不低于500万元贷款授信、最高500万元风险投资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依托“伯乐”荐才,鼓励人才中介以及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引进、举荐人才,每引进一人根据人才类别分别给予5—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尤其还设立了“伯乐”追加奖励,对引进的人才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分别再给予引荐人3万元、5万元、10万元的奖励。激励企业用才,以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通过国际猎头、人力资源中介发挥引才作用,对通过猎头公司招聘高端人才的企业,给予前期费用50%的补贴。充分发挥嘉兴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打造“民资+海归”的项目落地模式。同时,由政府和社会资金按比例出资设立总规模5000万元的红船“两创”引导基金,重点对接大院名校,扶持高校教师创新类项目、大学生创业类项目到嘉兴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