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乌民族主义者班杰拉:民族英雄还是纳粹走狗?

article_img

2014年乌克兰政权更迭期间,基辅独立广场上竖起了班杰拉的巨幅画像。

终其一生,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斯捷潘·班杰拉从未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此后半个多世纪中,其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人生,却被持不同立场的各方争相解读并利用。

就政治人物而言,历史的吊诡之处往往在于,他们在某一方眼中可能是万民敬仰的英雄;于另一方看来,就变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

已去世半个多世纪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运动领导人斯捷潘·班杰拉,便身处这样的矛盾漩涡中——今年早些时候的乌克兰政治风潮中,作为“追求独立”的象征,他的巨幅画像被树立在基辅市中心;然而,在乌克兰东部、南部的一些民众眼里,他又是个与法西斯德国沆瀣一气,滥杀无辜的刽子手。今年3月初,联合国安理会上,乌克兰代表也在指责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军事干预时提到了安杰拉的名字,被部分媒体解读为“试图为纳粹分子翻案”……

在同一个国家里,人们就这样一个人物的观点何以分裂至此?班杰拉及其追随者到底扮演过怎样的历史角色,让他在死后数十年间始终“盖棺论不定”?

少年时便踏上反抗之路

要充分理解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运动,得把目光回溯到20世纪初。彼时,乌克兰的版图被两大邻国瓜分——东部地区由沙俄统治,西部归奥匈帝国管辖。1918年一战结束,奥匈帝国解体,当地人在原奥匈帝国统治区域短暂建立了“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不久,“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在东部城市哈尔科夫宣告成立,上演了一出兄弟阋墙的活剧。波兰见状也趁火打劫,介入“两个乌克兰”的武装冲突,最终与苏俄瓜分了这个国家的西部与东部。

归于波兰统治下的西乌克兰,命运尤其坎坷。时任波兰领导人毕苏茨基宣称,要用棍棒“把迷途的乌克兰畜生赶回马厩”,在当地强制推行全面“波兰化”政策。眼见数以十万计的乌克兰人失去自由,华沙的《工人报》都忍不住为他们鸣不平,于1919年10月16日刊文称,“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等地收容所的糟糕状况,真是丢尽了波兰的脸面……”

家乡在强权间频繁“倒手”的现实,西乌克兰在异国统治下的凄凉景象,在越来越多的乌克兰人心中播下了民族独立的火种。斯捷潘·班杰拉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成长。

为了反抗政治压迫和民族歧视,一些原乌克兰军官率先成立了军事抵抗组织,除了利用暗杀、爆破等方式打击波兰当局,还想方设法宣传民族独立思想。在其影响下,乌克兰青少年也成立各种秘密社团,希望早日还故乡以自由。1922年,尚在校读书的班杰拉投身“乌克兰民族青年联盟”,并在地下政治活动中表现出过人的素质:关怀伙伴、勇于担责、天性乐观、低调谦逊……迅速成为该组织的头面人物。

随着年龄增长,班杰拉与越来越多的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产生了交集,如“自由乌克兰联盟”、“乌克兰国家民族组织”(OUN)等,并从1931年起主持OUN的宣传工作,1932年至1933年任OUN加利西亚地区(西乌克兰)副指挥官,1933年6月升任正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