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中国企业家郑长来从英国联邦贵金属公司一次性购入12万件清代德化青花瓷,11月11日,交接仪式在伦敦海事博物馆举行。这批196年前随着“泰兴号”商船沉寂海底的古董,最终回到了中国。
中国泮庐集团董事长郑长来接受媒体采访。(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主办方供图)
“一次性买断并非故意要以此来撩拨全世界媒体和行家的神经,而是要让它们早日归国之心迫切,因为这不仅仅是12万件实实在在的青花瓷,更凝聚了无数国人的期盼:祖国强盛,国宝归来。购买这12万件青花瓷是我的夙愿!”作为中国泮庐集团董事长,郑长来在英国伦敦海事博物馆举行的“‘泰兴号’沉船回归祖国交接仪式暨研讨会”上如此表示。他进一步补充道,“泰兴号”沉船事故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佐证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海洋大国,而南海航线是中国人最早开辟的自由航道。更昭示了当今在中国倡导下正如火如荼开展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与历史顺承对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表达了沿线各国人民古已有之的共同美好心愿。
“泰兴号”瓷器现持有者,中国泮庐集团董事长郑长来与“泰兴号”瓷器原拥有者,英国著名钱币收藏家帕特里克·迪恩签署瓷器交接文件。
1822年1月(清道光二年)“泰兴号”商船从厦门港出发驶向古称爪哇的印尼,为避海盗抢掠绕道西沙,不幸触礁沉没。这艘长62米、宽26米、重1000多吨的商船失事造成1800多人遇难,其巨大的人员伤亡情况被认为是“东方的泰坦尼克号”事件。
据悉,这批打捞出来的文物大都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福建德化的代表作,以青花盘、碗、杯、碟、罐、盖碗等日用瓷居多。1999年5月,澳大利亚一家海洋公司在南中国海附近把“泰兴号”打捞出水,获取了35多万件中国清代瓷器,随后运到了欧洲进行了多次国际拍卖。
“泰兴号”青花瓷。
此次仪式在举行德化青花瓷交接仪式之余,探讨了“泰兴号”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出发到沉没的历史谜团,肯定了这批古董对研究中国航海史、海外贸易史等方面的价值。该批瓷器的原拥有者、英国钱币收藏夹帕特里克在交接仪式上表示,他希望这些瓷器能够保存完整,所以将其一次性出售给郑长来,并十分欣慰宝瓷能回归到原祖籍国。
(编辑:刘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