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英国

《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获伦敦设计双年展特别荣誉奖

【欧洲时报讯】有“设计界的威尼斯双年展”之誉的第二届伦敦设计双年展于9月4日在伦敦萨默塞特宫正式开幕,由南京大学教授鲁安东策展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荣获本届组委会破例额外增设的特别荣誉奖。这也是伦敦设计双年展首次颁发该奖项。

9月3日下午,英国文化大臣杰里米·怀特出席了2018年伦敦设计双年展的揭幕仪式。明晚(9月5日晚),英国首相特里莎·梅还将于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为伦敦设计双年展举办特别招待会,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应邀出席。

第二届伦敦设计双年展以“情感状态(Emotional States)”为主题,共吸引到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参展,旨在探讨设计如何影响人类的情感、记忆与存在方式。其主题灵感,来源于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提出的“情绪进化论”。1872年,达尔文首次将进化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人类与动物的情绪具有普遍性,即都是随着生物进化而来的,也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地变化。

中国·南京馆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代表中国大陆地区参展。诞生于中国特殊历史阶段的南京长江大桥,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在关于它的记忆变迁史里,蕴含着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文化、大众心理和情感变迁的解读密码。3日下午,中国·南京馆在萨默塞特宫举行了开馆仪式和新闻发布会。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项晓炜、伦敦设计双年展董事总经理Sumi Ghose以及中英设计界重要代表出席典礼并参观展览。

article_img

中国·南京馆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代表中国大陆地区参展。(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英国版)

项晓炜公参代表中国驻英大使馆对《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作为中国官方作品代表参展2018伦敦设计双年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致辞中说:此次展览以一座桥和关于它的各种情感记忆为载体,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该展既有历史全局观的高度,又有个人叙述的小角度,堪称以小见大,是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的典范佳作。

article_img

项晓炜公参(右一)和鲁安东教授(中)在活动现场。(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英国版)

伦敦设计双年展主席、也是评审团成员之一的约翰·索瑞尔爵士盛赞《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质量之高、思想之深,是本届双年展中非常独特的作品。

建成于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化桥梁,今年正值其建成50周年纪念。从1968年到1993年,它先后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府首脑和600多个外国代表团。

article_img

参展的南京长江大桥模型。

策展人、南京大学教授鲁安东自2014年开始,他的LanD Studio与多位历史学家和本地艺术家共同发起了“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通过搜集相关物件、视听资料等,展现了大桥对几代中国人的情感影响,反映出了革命时代的中国速度与激情。作为“红色未来主义建筑”的典型代表,鲁教授表示,“大桥不仅是一个物理的桥,它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成为情感的连接、跨文化的连接。”

中国·南京馆由南京大学和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上海木飞木文化传媒工作室、Chinalink伦敦有限公司承办,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江苏省美术馆等协办,得到中国文化部和中国驻英大使馆文化处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届时,还将有一系列相关学术交流活动来配合展出。

article_img

中外嘉宾在展会现场。(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英国版)

策展人鲁安东教授专访:谈“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作品

据策展人鲁安东教授介绍,此次中国·南京馆展览的主体部分嵌在附有三个龛的筒拱廊道中,由一条长约17米的红色半透明时光长廊串联起三个白色的情感房间。

时光长廊分为内外两侧,外侧以时间为线索,从主线到分支,介绍与大桥有关的历史与记忆计划。在内侧的“物之家”,公众可以通过VR观摩18样老物件,体会大桥符号的日常意义及其承载的记忆和情感。

三个情感房间,分别从声音、空间、视角三个角度展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碎片。

article_img

参展的中国·南京馆。(图片来源: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伦敦Xin Studio 摄)

空间采取“半透明的设计,既以此回应展览场地萨默塞特宫的特殊建筑形式,又营造了与记忆相关的朦胧的场所感。”鲁安东介绍说,公众可以游走穿梭在不同的记忆中,感受历史,获得情感共鸣。

article_img

人们与大桥合影的老照片。

三个情感的房间分别从声音、空间、视角三个角度展示了不同的历史碎片。

在 “声音的混响”展厅中,参观者会被与大桥有关的声音包围,包括5首为南京长江大桥创作的歌曲和采集自大桥周边环境的真实声音。

而这其中,有一首名为《我为祖国守大桥》格外引人注意。

鲁安东教授介绍说,“这首歌是七八十年代在京沪线上的火车,经过大桥时的必播曲目。而且这首歌曲的长度和穿过大桥的时间几乎是相同的,火车接近大桥时开始播放,等歌曲播放完毕,车也逐渐驶离大桥。所以我想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在大桥上穿过长江的体验是和这首歌曲的记忆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个房间是“图像的层叠”。展厅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像摄影。无法亲身到访大桥的中国人,会在家乡的照相馆里,在绘制出的大桥背景前留影。

article_img

人们在绘制的大桥前留影。

这些背景画源自同一个拍摄角度。通过留影,人们参与到同一个被广泛传播的经典镜头之中。同时这些留影也见证了人们诸如团聚、毕业等等人生重要时刻。鲁安东教授解释道,“到不了大桥,人们也以在这些画前面留影为荣。这些良莠不齐的画作都是同一个角度,就是南京长江大桥的经典镜头。其实很多人都没到过大桥,但是这不妨碍大家熟悉它,因为我们熟悉这些经典镜头。”

插画家赵欣宇对选出的5张老照片中的背景画进行了分析和重新绘制。这些图像的相似与差异见证了一种视觉传播时代下的情感共鸣。

article_img

赵欣宇绘制。

第三个房间“时代的纪念性”展厅选取了大桥实体模型、经典视角框景和诸如装饰镜、首饰盒、日历、杯子等带有大桥经典视角的物品图像,展现了大桥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奇观而辐射出的各方面影响。

鲁安东教授希望通过这些碎片的叠加,能够引领观展者透过几个经典的大桥视角去审视和回味共同的情感与记忆,并重新定义作为历史符号的南京长江大桥。

article_img

邮票上的南京长江大桥。

article_img

article_img

《天堑变通途》。

article_img

与大桥相关的展品。

编辑: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