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投稿|美利坚黑丝魅影:M16杂谈(上)
作者@随光
上世纪六十年代,多雨的越南笼罩在局部战火的阴云之中。众多扛着M14,跨过山和大海的大兵,从美国的城市来到了东南亚的雨林。
如同习惯了美国生活的大兵人一样,M14自动步枪一样出现了“水土不服”。它发射7.62mm全威力弹散布过大,全自动模式下命中地球不成问题,命中人体却难上加难,基本上都是半自动射击,自然被神出鬼没的北越游击队用AK47和56冲打得晕头转向。想当年,拳打汉斯喵、脚踹脚盆鸡,班组火力率先实现半自动化,大手一挥火力覆盖、电台一响飞机登场、制霸蓝星的鹰酱,居然被越南人压制了?
大美利坚自然不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新一轮制式武器招标迅速展开。被战火匆匆选中的M16,就这么着,开始书写新一代步兵武器的辉煌。
△ 早期的M16,跟我念,高基线、易打脸,薄铝弹匣一捏扁,手动滑稽
作为AR15家族的元老级大姐大,在那个钢木结构还是主流的年代,通体黑色、体型修长的M16,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 在某窑子前线中,M16A1就是一位可靠的队长,带领着多位AR系成员
M16作为一款享誉世界的名枪,具体性能介绍和细节分析,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专业级大佬详细讲解过了,本文就不再复述这些。咱捡捡大佬们没讲太多的方面,聊一聊这位AR队长。
按道理说,M16和AK47是同级别的“大腕”,但在国内,M16空有赞誉,资料科普程度却远不及AK47。举个栗子,在笔者学校图书馆中,有三本专门讲AK47的书,而M16的身影基本存在于某某枪械书的某篇文章中,就算平时网络淘书,也很难见到M16“担任”全书唯一主角。因此,在研发历史方面,很多枪迷对于M16了解程度,可能并不如AK47。
言归正传,我们先聊聊设计师尤金·斯通纳。1940年春,斯通纳完成了长滩工艺高中的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被洛克希德公司的前身——维加飞机公司录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通纳报名参加海军,成为了一名飞机机械师。通过接触并了解战斗机安装使用的机枪、机炮,斯通纳奠定了他在自动武器方面的基础。斯通纳退伍后,又先后在几家飞机公司工作。
斯通纳从小就喜欢飞机并积累了大量航空工业知识,甚至一度是一名小有名气的直升机驾驶员。斯通纳于1954年加入仙童航空公司,不过造化弄人的是,斯通纳加入了仙童下属的轻武器公司——阿玛莱特,被聘为该公司总工程师。
△ 年轻时期的尤金·斯通纳意气风发,证明了会开飞机的军人才能造得出好枪
1955年,斯通纳设计出了AR-10自动步枪。AR-10的枪管是复合结构的,里面是加工有膛线的不锈钢内衬管,外面是铝合金套管,机匣由铝锻造而成。枪托和握把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消焰器是用钛合金制造的。对于AR10而言——只有枪机和枪机框由较为传统的镀铬钢制成。AR10大胆采用直托布局、气吹式自动方式,并设计了M16祖传的提把。无论是材料、内部结构还是外形设计,在当时看来,AR-10自动步枪都是相当前卫的。此时AR-10已经初见后来M16的影子。
△ 短枪管版本的阿玛莱特AR-10,这一批试验枪,几乎每支外观都不一样
1957年,著名的“齐射理论”被提出,基于此理论,美国大陆军司令官威莱德·维曼将军要求各个厂家试制5.56毫米步枪。设计要符合下列各项:
1、需要20发容量弹匣;
2、装弹后步枪的重量应该少于2.7千克;
3、可以转换射击速度,采用半自动成者全自动射击;
4、每颗子弹可以在460米的射程击穿美国M1钢盔或者3.4毫米的钢板。
德维曼·维曼将军曾经对AR-10这种前卫的武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暗示阿玛莱特公司应该在AR-10自动步枪的基础上研制新型的小口径步枪。于是尤金·斯通纳、罗勃特·佛利蒙和L·詹姆土·沙利文(为什么历史总是让人记住总设计师呢?)领导的设计小组,开始在原有的AR-10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小口径自动步枪——AR-15。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雷明顿公司和春田公司也参加了项目,不过没比过AR-15,早早出局。
△ 好多人都好奇,为啥春田一个美国公司,却有个日本式名字,那么换个说法,斯普林菲尔德或者Springfield,就是春天的田野的意思,这下就清楚了吧
△ AR-15的早期原型枪,拉机柄依旧是AR-10的样式
△ 正式的AR-15,采用叉型消焰器和“T”型拉机柄,且没有辅助推机柄
尽管AR-15研发一切顺利,但此时斯通纳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给枪管镀铬,他认为没必要给AR-15镀铬,何况当时阿玛莱特公司也没有镀铬的能力。但军方早已宣布:从M14步枪开始,以后生产的步枪都应该镀铬。同时,AR-15还面临着一个大问题:研制时间太快了!此时,小口径步枪还未得到普遍认可,这导致未来的名枪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被军方百般刁难。
△ 相对于半路杀出来的小口径步枪,军队已经习惯了中口径步枪。M14毕竟是亲儿子,是非常正统的继承者,美军不去冒险接受M16也有一定道理
1958年到1959年之间,实验证明了AR-15的众多优点:重量轻、易于拆解组装、子弹轻便、携弹量大,当然,测试中也发现了些问题。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在阿拉斯加基地实验场,斯通纳发现,AR-15之所以在极地实验中表现不好,是因为人员错误地使用——他们没有按要求,合理组装该枪。斯通纳要求重新进行射击实验,而军方又朝令夕改,要求AR-15使用新型子弹,这就是说AR-15必须改口径。
美国军方的胡搅蛮缠让阿玛莱特公司渐渐失去信心,把AR-15步枪这块烫手山芋甩给了柯尔特公司,以总价75万美元成交。
△ AR-15将在柯尔特手里发扬光大,为柯尔特赚取了庞大的利润,比起付给阿玛莱特的转让费,简直血赚
柯尔特公司进一步完善了AR-15,发展出了601型和602型。这两种与AR-15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枪身的颜色大多为军绿色或棕色。AR-15步枪最早就被英国陆军采购了——当时英国正被殖民地国家此起彼伏的独立革命闹得焦头烂额,对武器需求量那是相当大的。
但英国陆军太过贫穷,这点可怜的买卖肯定不够。柯尔特公司先找到了空军副总参谋长柯蒂斯·李梅(外号“鬼畜”将军,就是那个对东京实施燃烧弹轰炸行动“李梅火攻”的李梅)。1960年6月,美国空军实验该枪后,李梅决定先购买8500支装备空军机场岗哨,毕竟他们的M2卡宾枪的膛线都快磨光了。
△ 火系法师李梅的拍板,代表美国军方第一次装备AR-15,对于AR-15有着重大意义
柯尔特公司用同样的方法,找到了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局。当时越南战争还是代理人战争,打的不温不火,柯尔特希望国防部先购买1000支,提供给驻越南的美军和南越军队试试,希望军队对该枪进行客观的评价。这个想法被美国国防都部长批准了。事实证明,相比于M14,AR-15步枪轻便、瘦小,很适合在越南使用,美国特种部队也强烈要求使用该枪。
△ 美军特种部队带着M16打满越战全场
但是美国陆军就是看不上AR-15,并以种种理由拒绝订购。但是美国空军和南越军队已经装备了该枪,美国国防部只好重新对AR-15步枪展开评估。评估中,AR-15步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优越性,同时实验表明,AR-15所提供的火力与苏联AK47突击步枪能相互抗衡,同时该枪还不算太贵。
但当时的美国陆军坚持不认可AR-15步枪,所以最后闹到了国防部长罗勃特·麦克纳马拉那里。几番折腾后,罗勃特·麦克纳马拉最终决定采购该枪。并且给M14下达了一个著名的结论:
我认为这个项目(M14)简直是个耻辱,我不是针对军队,而是就整个国家而言,相比于制造卫星、导弹和登月舱,制造步枪明显应该是更简单的事情。
——罗勃特·麦克纳马拉
此时,美国空军装备的改进版AR-15已经命名为XM-16步枪。1963年1月,柯尔特公司又获得份10.4万支XM-16的生产合同,其中8.5万支提供给陆军,1.9万支提供给空军。
△ 使用M16训练的美军,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军当时右肘高高抬起的“鸡翅膀”射击法
这时越南战争已经扩大化了,在越南的从林山区中,M14步枪的种种缺点暴露无遗。在AK-47强大火力的压制下,美军士兵苦不堪言。美国陆军一改态度,赶鸭子上架,XM-16就在未完成充分试验的情况下,急匆匆地赶赴越南。
1964年2月8日,美国空军把XM-16重新定名为M16步枪。随后M16步枪上增加枪机辅助闭锁装置,也就是辅助推机柄(才不是什么液压静默上膛装置)。1967年2月28日,美国陆军订购了带有辅助推机柄的84万支XM-16E1,正式命名为M16A1。M16A1刚刚装备美军驻越南的部队,就参加了一次大规模的血战,即著名的“德浪河谷”战役。在这次战斗中,M16A1给美军留下了相当好的印象。
△ 越战美军和M16A1
但之后,M16在士兵们眼里的表现却越来越糟糕。M16的故障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气吹结构的主要问题在于,火药燃烧后剩下的污物和残渣,会直接吹到机匣里。当燃烧产生的高温燃气沿着导气管进入机匣时,残渣会反复膨胀、冷却。在无数次气化和凝华中,残渣会均匀地“涂抹”在每一个活动部件上。
此外,M16原本所用的M193枪弹,使用杜邦公司生产的MR4475单基管状药,这种药燃速快、压力曲线升得快、残渣少。但杜邦公司生产力不足,军方选择了奥林公司的WC846双基球形药,他们认为这种发射药易于生产,成本低,而且燃速慢,降低了最大膛压,有利于提高枪管寿命,而且,原本T65枪弹也是使用这种发射药的。
但事与愿违,M193弹采用WC846发射药后便出现了很多问题:球形发射药燃烧后,会在M16的枪管和导气管中留下一些黏黏的残渣,雪上加霜的是,M16的枪管没有镀铬,而导气系统又没有相应的维护装置和润滑物;新发射药能量过大,而M16枪械又没有做出对应的修改,仍在使用较轻的缓冲装置,M16的射速也由750-850发/分猛增到850-1000发/分。另外,由于枪机开锁时,膛内余压过高,而火药残渣又加剧了弹膛和弹壳之间的摩擦,M16抽壳故障频繁。
也许是命运使然,换装M16时,部队被告知,M16是划时代的NB好枪,它不需要清洗,因此也没有配备维护工具(M3冲锋枪:蛤???)。结果就是喜闻乐见的卡壳、污垢、锈蚀、断壳等故障。当然,由于过于曲折的“命运”,以及国防部、陆军、空军整天三方斗地主,M16的生产全过程中,一直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体制,这也是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装备M16的部队又缺乏足够的训练和指导,也导致M16在战斗中出现了很多棘手的故障。
△ M16服役初期恶评如潮,美军第一次接触到如此需要勤加保养的制式步枪
斯通纳在改进M16时,认为只有抽壳问题和射速问题属于设计上的问题。如果把M193子弹发射药中容易造成残留的碳酸盐含量减少到0.25%,M16导气管的故障率就会减小一半。斯通纳在原设计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在塑料枪托内增加了一个放保养套件的储物间。同时柯尔特公司也狠抓生产,提高M16出厂质量。对M16步枪保养要点进行汇总,印制了漫画形式的维护手册。
△ M16手册中的部分保养套件,包括通条、毛刷、油壶、枪布等
M16A1最重要的改进就是对枪管进行镀铬处理。镀铬的作用是防止弹膛腐蚀,镀铬后的枪管不容易生锈,枪膛内残留物也会随着子弹的射击被排出枪管。经过改进以后,M16步枪的可靠性大幅度提高,1967年8月到9月的一次调查中,M16好评率大大提高。
从1958年的评估伊始,到1967年获得基层普遍认可,近十年的时间,M16终于从稚嫩的小姑娘修成正果,成为了牢牢占据美军制式突击步枪宝座的黑丝御姐(现在已经是60岁大妈),不容易啊。
(未完待续)
下半篇,我们将通过GIF动图,讲解M16的装配和结构,敬请期待
作者@随光
本文首发于《晓枪》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