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意大利

老里拉上的意大利艺术巨匠 (二) 贝尼尼 与贝利尼

各位街友们大家好周末好,我们书接上回~~~article_img 贝尼尼 巴洛克雕塑大师    article_img 巴洛克艺术是十七世纪西欧的一种风格流派,崇尚华美盛大,富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最早发源于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在建筑与雕刻领域的代表便是贝尼尼。 1598年12月7日,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在那不勒斯降生。父亲是一位雕刻家,让他从小深受熏陶。他在八岁时就能单独刻出一个小孩头像。他十几岁时的雕塑作品如《圣劳伦斯的殉教》,其理解力和精湛程度让人为之叹服。据说为了体验这个被烧死的圣徒的痛苦,他曾光脚站在滚烫的火炉上。在以往的经典雕塑中,人像往往被表现得毫无肉感,大部分看起来如同神灵,不接地气。贝尼尼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之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失去了重量,人物衣衫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活泼而又不安的感觉。他开拓了一条巴洛克风格的新路。他曾这样自豪地评价自己:“青年时期,我没有错误地凿过一刀!” article_img 贝尼尼创作于1622-1624年的代表作《阿波罗与达芙妮》,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它取材于著名的希腊神话。贝尼尼捕捉并定格了极具戏剧性的刹那:当阿波罗马上就要抓住达芙妮时,上天回应了她的祈愿,让她的双手、头发生出了叶干,大腿长出了树皮。这尊雕塑由一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枝丫、叶子、头发、肌肤,令人信服地区分得一清二楚。一位法国的红衣主教看到后说,他绝对不会把它摆在家里,“因为任何看到它的人都会激动起来”。 贝尼尼具有严格的自律精神,信守承诺,诙谐而幽默,并且不喝酒。新一任教皇格列高利十五世赐予他骑士的爵位。下一任教皇乌尔班八世更将他视为亲密挚友,他准许贝尼尼随时出入自己的府邸,他们往往促膝长谈直至深夜。教皇甚至劝他早点结婚,这样贝尼尼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之中。 当时罗马另一位建筑大师佛朗西斯科-巴洛米尼,视贝尼尼为最大竞争对手。他同样才华横溢,但因生性内向,而无法在社交场合长袖善舞。巴洛米尼在雕刻领域不及贝尼尼,但在建筑上的专业知识则胜过他。1624年,贝尼尼在两人争夺为圣彼得大教堂修建祭坛华盖的任务中胜出。其间他被一工程问题难倒,最后不得不向巴洛米尼求教。但贝尼尼有一个弱点,心胸比较狭窄,不愿与别人分享荣誉。所以最后巴洛米尼与贝尼尼的成功没有丝毫干系,怎能不让前者怨恨丛生? 贝尼尼以自我为中心也表现在其他方面。他与一名助手的妻子康斯坦丝成为情人,为其神魂颠倒。但不久他发现女方竟与自己的亲弟弟也好上了。这让他无法容忍。于是某天他堵在两人幽会门口,抄起铁棍将弟弟当场打断两根肋骨,同时安排一个仆人将康斯坦丝的脸破了相。这次蓄意伤人事件,最后的结局是:贝尼尼的弟弟被流放,直到七十岁才重返罗马。那名仆人和康斯坦丝一同关进了监狱,后者被判通奸罪。而贝尼尼毫发无损。教皇对他说:“胡闹,完全是胡闹嘛,下不为例。所以我惩罚你,你必须去结婚。”于是他娶了一位律师的女儿。 好运也许是有限度的。1637年,贝尼尼又得到了为圣彼得大教堂正立面两侧建立塔楼的任务。他的大胆叛逆,让他设想将钟楼盖得甚至高过教堂穹顶。1642年右侧钟楼建好,是原先总重量的六倍,而地基无法承受重负。两个月后,钟楼出现裂缝,向主教堂蔓延。1644年贝尼尼最坚定的支持者、教皇乌尔班八世去世,而新继位的英若森十世,对他冷淡而猜疑。新教皇下令在1646年拆掉裂缝丛生的塔楼。贝尼尼也由万人敬仰的高度跌落为一时笑柄。 article_img 几年时间里,贝尼尼几乎没有得到教皇的任何订件。不过也正由此,他有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时间。贝尼尼从1645年开始创作一生中最著名的雕塑《圣特蕾莎的沉迷》。特蕾莎是西班牙十六世纪的一位修女,年少得了癫痫,每当病发便幻觉丛生。她记录自己看到的奇迹的书信,后被教会用来宣扬宗教的神秘主义,将她封为圣徒。贝尼尼创作的特蕾莎修女,取材于她的一次幻觉:天使用一支金箭向她心口刺来,处在昏迷失神之际的她,头部无力后仰,眼睛微闭,嘴张开像在呻吟,整个身体似乎要飘向云端。特蕾莎的表情成为艺术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痛苦而又欢愉,抗拒而又迷醉,在宗教的神秘和人间的至乐中游走,具有言传不尽的丰富多义。 article_img 这件伟大的作品让贝尼尼重获世人瞩目。1656-1667年间,贝尼尼一生最伟大的建筑艺术成就诞生——他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气势恢宏的广场柱廊。贝尼尼重新站立在事业的巅峰,直至人生终了。觉得自己无法超越的巴洛米尼,最终抱恨自杀。贝尼尼作为十一个孩子的父亲、虔诚的基督徒,度过了余生,“再也没有迷失过”。他一直活到八十二岁,于1680年11月28日在罗马去世。   article_img 贝利尼 将意大利正歌剧带入新境地    意大利素以歌剧闻名于世。歌剧于16世纪末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贝利尼所处的19世纪上半叶,正值意大利古典歌剧日薄西山,受到法国歌剧的猛烈冲击。贝利尼是意大利的歌剧史上,上承罗西尼、下启威尔第的灵魂人物。在罗西尼的喜歌剧风靡整个欧洲之时,他却以华丽的风格、宏大的结构与绵密优美的旋律,将意大利正歌剧带入一个新的境地。 article_img 1801年11月3日,文森佐贝利尼出生于意大利一个音乐世家。贝利尼相貌英俊,有金色的头发和湛蓝的双眸,是典型的西西里人。他三岁开始学习音乐,六岁已能写作宗教音乐,堪称早熟的音乐天才。但这位早逝的天才只活了三十四岁,为音乐而生的一生,简单而纯净。十八岁时,顺理成章考入知名的赛巴斯蒂亚诺音乐学院。1825年毕业时,上演了自己第一部歌剧《阿德松与萨尔维纳》。1830年底至1831年底,他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两部歌剧杰作《梦游女》和《诺尔玛》。1835年,他的最后一部歌剧《清教徒》在巴黎上演,引起空前轰动。然而八个月后,1835年9月23日,他便因感染阿米巴痢疾,突然撒手人世。那个时代的人们喜欢拿他与肖邦相比,同是风格独特、忧郁温柔的作曲家,也同在盛年惋惜离世。 article_img 短短十年的音乐创作时间,他共有十一部歌剧存世。《诺尔玛》成为其一生中最知名的作品,也称得上是整个意大利美声歌剧中最负盛名的典范。它不仅音乐优美,诸如诺尔玛唱的“贞洁的女神”咏叹调脍炙人口,而且具有希腊悲剧的庄严和崇高。著名女高音卡拉斯演唱的《诺尔玛》版本,公认为乐界最佳。当年她一旦出演《诺尔玛》,往往一票难求。从1947年首演直到1965年,《诺尔玛》几乎伴随了她一生,难以计数到底演过多少场。卡拉斯对诺尔玛这个角色的理解非常深刻,她曾说自己“越唱越不敢唱”。“这个受委屈的女人内心非常骄傲,一直不坦露自己的真实感情,一直到死才让所爱的人、让所有人看清......”这何尝不是她自己真实的写照。 article_img 很少有人知道,这部歌剧一开始并未得到肯定。1831年《诺尔玛》在米兰首演,贝利尼自己都认为是一场惨败。不过他曾说,“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保住《诺尔玛》!”金子的光芒不会轻易被掩盖。《诺尔玛》也得到了一些人的真心喜爱,其中就有瓦格纳。1837年,他就曾指挥过这部歌剧,并写道:“在贝利尼的全部创作之中,《诺尔玛》将丰富流溢的旋律与真理的光辉结合起来了。”贝利尼的音乐风格对瓦格纳、柏辽兹、肖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预示着意大利正歌剧的再度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