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6日,叶宏亮在西安家中接受《环球人物》记者专访。
面对镜头,他庄严地敬了个军礼。(《环球人物》记者 朱东君/摄)
新兵刚放下锄头就上了战场。到了达旺,才学怎么投手榴弹、怎么打枪。那时我们的枪还是单发的,打一枪要退一下弹壳,上一下膛,而印军都用半自动的。
战士们拼命往上跑,没有人害怕,都觉得有机会为国家冲锋陷阵,是无上的光荣,当解放军就是要争这口气。
印度兵的素质和我们真是不能比,我们都是20多岁,斗志昂扬,他们则多数是为了挣钱养家,遇到火力,抵抗一下,火力再猛一点,就投降了,要不就跑到森林里去了。
中印边境对峙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各方之动态已不必赘述。
在这个节骨眼上,很多人想起1962年的中印之战。那一场被毛主席誉为“至少保持边境20年的和平”的一仗,在印度人心中是挥之不去的痛,但在国内,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
所以今天,我们推荐给大家一个战争亲历者讲述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76岁的叶宏亮,他在1962年10月随部队奔赴前线;最近,他和一些老兵一起,编纂了一本叫做《鏖战雪域之巅——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回忆录》的书。
这个故事里有很多我们不熟悉的细节。比如那一仗,在高原上,很多战士们被冻伤、并且产生高原反应;有不少新兵,到了印度达旺才学习如何投手榴弹、如何打枪;当时印度兵的斗志和素质,跟中国军人没法比;而那一仗,在当事人的回忆里,也称得上“残酷”。许多细节,非战争亲历者难以想象。
我们无法还原现场,但历史不容遗忘。阅读当事人的记忆,也足资今鉴。如叶宏亮老人所言,“为共和国流血流汗,那是我这一生最值得铭记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