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9年,李荣国和施掌珠夫妻俩在江心屿的合影
美好回忆铭记在心
那一年我们23岁,在江心屿拍结婚照。
“我夫妻俩已是耄耋之年,今年虚龄81岁。1959年,我们喜结良缘,在江心屿拍了结婚照。那一年,我们虚龄都是23岁。一转眼58年过去,江心屿给我们留下美好回忆,永远铭记在心。”这是李荣国和施掌珠两位老人参加此次活动写给温都的一段话。
与这段文字一起传送的,还有一张黑白老照片:李荣国围着一条格子围巾,站在他身旁的姑娘穿着一件棉外套。两人站在江边栏杆旁,身子微微靠拢,脸上洋溢着幸福,背景可见江心屿的西塔。
李荣国是乐清城关人,1958年,他从温州师范学院毕业,并留校担任数学系的助教。他的妻子施掌珠,乐清柳市人,是李荣国的初中同学,她从浙江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平阳县宜山(当时宜山归属平阳县)中学教语文。
那时候交通不便,从平阳到温州市区的路途不像如今这般近,两人要很久才能见上一面。“当时平阳宜山还没有公路,她过来,要先坐小船到鳌江,渡江以后坐轮船到平阳县城,再坐车到温州,花在路上的时间几乎要一整天。”
路途的遥远阻挡不了这对年轻人对爱情的向往和享受,1959年8月,李荣国和施掌珠喜结连理。由于当时生活条件困难,两人结婚时没有去拍摄像样的婚纱照,而且婚后仍旧是异地生活。
1959年冬季的一天,施掌珠费尽周折从平阳来到温州市区,第二天李荣国带着妻子到江心屿游玩,岛上的摄影师拍下了这张“结婚照”。照片洗了两 张,李荣国和施掌珠各自保存着一张。李荣国说:“这张照片是我们唯一的一张结婚照,也是我们在一起58年间拍得最好的一张照片。”
1963年,为了照顾这对夫妻,单位将李荣国调入宜山中学;1965年,夫妻两人分别被调往平阳县教育局和平阳县第一中学工作;1975年,夫妻两人带着4个孩子举家调回老家乐清。
58年来,这张老照片一直陪伴在两位老人身边,温暖着夫妻俩的心。

陈阿姨打开相册,里面有当年家人在江心屿游乐项目前的照片 郑鹏/摄
那时候比现在热闹得多,人们过来玩游乐项目都要排队
“江心屿于我家有着特殊的意义,最初游乐场兴起时,我们也是岛上经营户之一,那时的繁华盛景仍历历在目,节假日只要天气好,就会出现人头攒动的场景。后来我们目睹着它逐渐冷清。真心希望江心屿可以重拾当初的繁华,对于不少温州人来说它承载着一段难忘的记忆。”
这是网友阿丹写给温都的留言,她的妈妈(陈阿姨)曾是江心屿景区(东园)游乐园的经营户之一。陈阿姨说,她亲历了1991年至2001年岛上游乐场最热闹的10年。
“那时候比现在热闹得多,人们过来玩游乐项目都要排队的。”回忆起当年的场景,陈阿姨开心地边说边比划。“碰碰车、旋风、海盗船、激流勇进、惯性滑车、空中飞舰、水族馆、林间小屋、兔儿车……”陈阿姨报出了一串游乐项目,她说,那时游乐项目32个。
陈阿姨家住温州市区,1991年,从单位离职的她与姐姐、姐夫合伙,投资近10万元在江心屿景区的游乐园里租下一块游乐项目的场地。“那时候家里积蓄全部投进去,女儿储蓄罐里的钱也被我派上用场了。”
“我们做的游乐设施叫‘旋风’,是根据‘咖啡杯’(游乐项目)修改而来。那年,姐夫亲自跑到上海的一家游乐场取经,并自己设计自己画图纸,最后请了专业师傅制作游乐项目。”
陈阿姨指着照片上的“旋风”向记者介绍,游乐器械上共有16辆供游客乘坐的“车”,里面一圈外面一圈,机器启动的时候,绕着中间的大转盘旋转。“大人坐一次3元,小孩坐一次1.5元。”
“平时人流量一般,到了节假日人多得要排队,尤其是每年的五一、十一,如果碰上好天气,营业额有万来元。最好的项目还不是我这个,碰碰车、激流勇进……玩的人更多。”陈阿姨说,那时学校安排学生来江心屿春游、秋游,还得提前找经营户订票。
这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陈阿姨赚的都是辛苦钱。“每天早上8点坐船到岛上,下午4点30分坐最后一班船回家。除了偶尔的台风天休息一下,一年 365天基本全年无休,正月初一都得赶去开张。”即便这样忙,他们一家人每天仍然期盼着晴天。“晴天才有生意,下雨天客人就少了。”
“在江心屿工作,我两个女儿最开心。”陈女士翻出孩子坐在游乐项目上的照片说,“当时她们正在上小学,一个四年级,一个一年级,偶尔会带同学过来免费玩游。”
2001年,江心屿景区要对游乐场项目进行提升,陈阿姨觉得景区的游乐场会走下坡路,便退出了项目经营。陈阿姨说,在江心屿的十年苦心经营,给她日后的事业打下了经济基础,让她的家庭有了如今这么好的生活。
如今年过六旬的她,还会经常约上三五好友光顾江心屿。她觉得,江心屿景区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这块宝地荒废下去挺可惜的。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 戴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