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英国

“非自愿独身者”为何仇恨女性?渴望爱恋却不得

【欧洲时报刘望山编译报道】近年来,全球男性网络社区兴起了一批“非自愿独身者”,渴望恋爱和性爱却迟迟得不到满足,他们将这种负面情绪转换为针对女性的厌恶和暴力行为。本文作者艾米莉亚·泰特(Amelia Tait)采访了一些匿名的非自愿独身者,试图理解他们为何仇恨女性、充满怒火。

想得却不可得 从恋女到厌女

詹姆斯希望街上的女孩不要再冲他笑了。“如果对你来说毫无意义,何必非要对我笑笑,或是瞥我一眼呢?”他很沮丧,不禁提高了嗓门,“真是够了。如果你没有别的意思,就不要这样做了。因为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一切。”

七月盛夏,星期三,所有英国人都在酒吧和公园观看世界杯比赛,那可是英国时隔28年再度闯入半决赛。詹姆斯却独自坐在卧室里,反省自己对性爱的极度痴迷。19岁的他和母亲一起住在英格兰西部城市威根。“我穿什么取决于它能否让女人跟我发生性关系,或者能否让我得到一些关注……几乎每个女人都能让我‘性起’。我其实没有任何标准。我喜欢女人,几乎喜欢所有女人。但她们好像不喜欢我。”

詹姆斯计划在大学攻读药理学,但他觉得自己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他用假名接受了电话采访,说屡屡被女性拒绝导致他极度厌恶自己。他在大学研究生物学、化学和心理学,课余时间从事残疾人护理工作,除此以外他很少离开卧室。卧室贴着灰色墙纸,没有海报或照片,连私人物品都很少,只有一部PlayStation 4游戏机。他喜欢玩《二之国2:亡灵之国》,一款奇幻风格的角色扮演游戏。“我没有真正的朋友,没有建立所谓‘朋友’的亲密关系……我不出门……不会做其他青少年所做的事。因为,它太……”他停顿了一下,“与人交往的精神压力太大了。”

詹姆斯自称“非自愿独身者”(incel)。这个词在1993年由名为Alana的加拿大女性创造,用来形容她大学期间作为处女的经历,但近年来这个词变得黑暗了不少。如今,这个词已经成为男性网络社区的简写。渴望恋爱或性爱却得不到满足的男性在网络社区里吐槽女性,批评她们是玩弄男性、行为放荡的史黛西们(史黛西是非自愿独身者的黑话,形容受异性欢迎的女性)。Alana今年早些时候接受采访时表示,“感觉就像科学家发现了核裂变,却被人们当做战争武器。”

虽然很多非自愿独身者都表达了对女性的渴望,他们却总觉得自己会被拒绝,这种负面情绪常常转变为对女性暴力仇恨的渴望。非自愿独身者的战场就是网络论坛,他们在那里发泄怒火,再为彼此“火上浇油”。“我他#的痛恨女性!!!!!她们不配拥有任何权利,因为她们根本不是人,装得人模人样,其实是狗屎。”这段话发布在备受非自愿独身者欢迎的网站Incels.me上。最近,有人上传了一段视频,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在派对上拒绝和一个小男孩跳舞。“真恶心,”网民评论说,“等哪天他翻脸不认人,看她还笑得出来吗。”

“反抗已经开始,干掉查得和史黛西!”

反极端主义智库“伦敦战略对话研究所”(ISD)研究员雅各布·戴维(Jacob Davey)表示,互联网文化已经被“武器化”,他将激进的非自愿独身者与厌食症论坛上的极端青少年,以及通过社交媒体加入“伊斯兰国”(IS)的人相提并论。

“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女性常被视为性爱的守护者。在这场权力格局中,女性总是积极地阻碍男性获得性满足,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更应该与别人发生性关系了,他们可能甚至觉得强奸是理所应当的。”在某些情况下,谋杀都是理所应当的。

2014年,22岁的好莱坞电影制作人之子艾略特·罗杰尔(Elliot Rodger)在加州大学城景岛社区(Isla Vista)发动刺杀和射杀,导致6人丧生,之后饮枪自尽。此前一天,他在车里录制了一段视频,介绍了攻击“最辣”姐妹会Alpha Phi的计划。

“进入青春期以后的八年里,我一直被迫忍受孤独、排斥和无法满足的欲望,这都是因为从没有女孩喜欢过我。”他说“女孩们把情、爱、性都给了别人,从没给过我……我从没吻过一个女孩……这是非常痛苦的……这不公平,你们女孩从来没喜欢过我……我会为此惩罚你们。”

说这话的一年前,罗杰尔发现了PUAHate.com论坛,他说“论坛都是和我一样渴望性爱的男人。”他从没使用过“非自愿独身者”这个词,当时很少有这种主题论坛,不过他却留下了一份10万字的“宣言”。

四年过去了,罗杰尔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各种非自愿独身者论坛里。

最近有网民在Incels.me评论称:“难怪艾略特·罗杰尔会这样做。女人应该主动接近我,她们应该表现出共情和尊重,”还有人表示赞同:“他揭示了我们社会的等级制度。与其他没有社会实践支持的宣言不同,艾略特的宣言至少有一定可信度。”

然而,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非自愿独身者”发现罗杰尔发动袭击后获得了一些女性的关注,“至少杀的人够多,非自愿独身者就有机会(引起女性注意)。”

今年4月23日,25岁的阿勒克·米纳西斯(Alek Minassian)租了辆白色雪佛兰面包车,撞向多伦多行人,造成10人死亡,16人受伤。他刚毕业没多久,是一名软件开发人员。

他后来被警察逮捕,并且被控10项谋杀罪以及13项谋杀未遂罪,目前他正在等待审判。

发动袭击的几分钟前,他在Facebook发表了一段话:“非自愿独身者的反抗已经开始了!我们会干掉所有查得和史黛西(指受异性欢迎的男女)!向至尊绅士艾略特·罗杰尔致敬!”规模最大的非自愿独身者论坛Braincels回应称“不支持,不鼓励,不美化任何暴力行为或身体伤害,以及犯下此类罪行的人。”

然而,3个月后,Braincels的会员数量增加了两倍。

深藏不露:英国有近2000名

过去四年里,非自愿独身者的网络活动猛增。“非自愿独身者”字段在谷歌的搜索次数增长了100倍,对非自愿独身者各类黑话的搜索次数也显著增加,例如“黑药丸”(Blackpill)——非自愿独身者的首要信仰,即女性思想浅薄,只与有魅力的男人睡觉。

美国论坛网站Reddit里有很多关于非自愿独身者的讨论组,最大的讨论组在2017年被禁,当时它的会员数量已经从2014年的11名增长到4.2万名。后来这一讨论组被拥有3.5万名会员的Braincels所取代,而Incels.me有约7000名会员。这些人大多数是年轻男性。

非自愿独身者多是匿名用户,因此无法识别他们的身份,不过Incels.me对300名会员展开的内部调查发现,近一半受访者是白人,年龄大多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仅有9.9%的人年龄在30岁以上。调查还发现,40%的受访者生活在欧洲。戴维据此粗略估计,英国境内的非自愿独身者数量在1000到2000名之间。

可想而知,非自愿独身者多深藏不露,朋友、同事和家人都不知道他们经常浏览这些网站。詹姆斯的家人就不知道他是非自愿独身者,他也不会跟母亲谈论女孩或恋爱问题。

我联系上了一位30岁的非自愿独身者,他住在汉普郡,从事科技领域的工作。起初他同意在严格匿名的条件下与我当面交谈,不过发现我在推特上赞过一篇#MeToo运动的文章后,他取消了会面。“我真心痛恨女人,”他曾在网络上发布消息说,“女性在西方社会的位置诡异而刻板,她们的观点与男性平起平坐。这样不行,会造成社会崩塌。”

18岁的罗伯特来自西米德兰兹郡,他也将自己的网络生活保密。他说:“家人不知道,我也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找不到女朋友。”朋友们知道他很寂寞,却不知道他有多寂寞。他说自己“很丑”,还说自己患有轻度自闭症和口吃,缺乏自尊心,感到情绪抑郁和社交恐惧。

2017年9月,他在Reddit上偶然发现了非自愿独身者的讨论组。“我发现他们都和我差不多,就加入了。虽然有些帖子让我挺震惊的,但我觉得他们都是寂寞而抑郁的人,找不到人约会,就像我一样……我早就知道为什么女人一直拒绝我了,讨论组为我提供了发泄的机会。”

尽管Braincels上很多用户都是和罗伯特一样的青少年,不过一些帖子的内容显示,其中也有一些年纪较大的人,并有稳定的工作。

41岁的马库斯(化名)对何时发现自己是一名非自愿独身者记忆犹新。十年前,他在一家快餐店里排在几名青少年后面。“我惊讶地发现他们有着丰富的性生活,聊着各种大尺度话题,”他向我发送的在线消息称,“一个男孩抱怨父母家不方便做爱。我还记得当时我在想,这个孩子没有收入,没有工作,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但他却有一个足够爱他的女朋友,愿意为他容忍各种各样的问题。后来我想,‘怎么没有人这么爱我?’”

为了合群 誓死不与女性往来

从表面上看,马库斯和普通人差不多。他曾在空军服役,担任防务方向的技术专家,不过现在已经退休,在“主要大城市”附近拥有房产。最近他喜欢跳广场舞和绘画,还报名了社区大学,不过他从没和异性发生过亲密接触或性行为。

“我没什么吸引女人的特点,”他说,“我没有魅力,不够幽默,擦不出什么火花。”他说自己身高5.8英尺,中东面孔,“严重秃头”,胡须蓬乱。“像我这样的,女人顶多耗尽我的资源,就把我丢在一旁。也许是出于骄傲和固执,也许只是愚蠢,我拒绝沦落到那般田地。”

马库斯在网络上接触到非自愿独身者时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所以这并没改变他对女性的看法。“我不讨厌女性,也不是狂热的厌恶女性者,但我觉得她们是‘异形’。”他说和女人比起来,他和猫更能产生共鸣。不过,马库斯确实表示网络上有些内容让他感到沮丧。

“几天前,我在Braincels上看到一些业余色情片,一位年轻女士和男友如饥似渴,我根本接受不了,”他说,“我关上笔记本,在沙发上蜷缩了将近一个礼拜。”和马库斯一样,并非所有非自愿独身者都有暴力倾向。“要说有什么愿望,可能希望有人帮我口交吧。不过我不会为此冒任何风险。”詹姆斯说。

他说自己很少光顾非自愿独身者的聊天室,更喜欢将对女性的仇恨“内化”,他还说自己深爱着生命中唯一的女性——他的母亲。“我无法想象做任何伤害她的事。”不过他后来又补充说,“不难理解为何有些人产生了强奸的想法。”

戴维认为,一旦进入所谓的“男性圈”网络社区,普通人也可能变得愤怒。“遇到困境的人们加入网络社区,反而强化了其消极行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会寻找一个安全空间……不幸的是,这种安全空间毁灭性极强。”

居住在埃塞克斯郡的本认为,女权主义正在“杀死”男性。只有16岁的他已经加入了“男人走自己的路”(Men Going Their Own Way)运动,发誓不与女性往来。“要我说,加入(非自愿独身者的网络社区)后我的观点确实变得更加极端,可能是为了合群吧。”他在邮件中写道。他认为自己已经看到了“女性的黑暗面”,即撒谎成性、缺乏尊重、自我欣赏,“不过我从不鼓励杀人。”

网络监管困境:言论自由至高无上?

爱荷华州格林内尔学院(Grinnell College)的社会学副教授罗斯·汉弗勒(Ross Haenfler)表示,非自愿独身者之所以兴起是因为男性觉得自己应得的权利被剥夺了。

“男性认为‘性福’是人生成功的基础,他们已经习惯拥有某些特权。非自愿独身者认为‘不性福’都是女人的错,而不觉得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男子气概。”#MeToo运动激怒了很多非自愿独身者,他们对女性自主权感到愤怒。“每一天,女性都在获得比男性更多的权力。过不了多久,男人连性能力不强都会变成违法。”

回顾历史,男性此前就创建过同性社会空间(例如社交俱乐部和兄弟会)排斥女性,汉弗勒认为非自愿独身者的网络空间不过是最新的体现,男性聚集在一起展现男子气概。与此前不同的是,这次男子气概的展现形式是厌女症。

这种网络空间的本质是一种发泄途径,而且现实中并不存在有组织的“非自愿独身者反抗团体”。

汉弗勒指出,虽然成员们很少怂恿彼此实施暴力,但不幸的是,美国“未来可能会发生更多群体性枪击事件”。

一部分原因在于,警察难以有效监控聊天室的情况。非自愿独身者在网络留言称,想要“杀掉英国境内所有查得,想要把女性活活勒死”,看到这些内容后,来自曼彻斯特巴恩法瑟律师事务所(Barnfather Solicitors)的网络犯罪律师加里·布罗德菲尔德(Gary Broadfield)表示,目前无法阻止这些言论,因为这需要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和资源。“在网络上发布这些言论的人,当前并不会受到调查和起诉。”

布罗德菲尔德解释称,仇恨想法并不构成犯罪。因此,假如言论的发布者没有对个体进行威胁,也没有跟踪或骚扰等犯罪行为,这些帖子就是合法的。不过他也表示,网络服务供应商可以屏蔽相关网站。他警告说:“我觉得最后可能会变成猫鼠游戏,你把网站关掉,他们换个网址就能卷土重来,不过用户也得迁移到新的网址才行。”2017年,Reddit关闭了最大的非自愿独身者论坛,后来论坛换了个名字就又杀回来了。

朴茨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ortsmouth)负责网络犯罪课程的讲师丽莎·杉浦博士(Dr Lisa Sugiura)主要研究性别和网络暴力问题。她解释称,非自愿独身者论坛是一种“网络厌女症”,用户容忍并鼓励彼此展开不文明行为。“(社会)需要重视他们发布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泛化的仇恨言论,还输出了一种意识形态,可能让那些易受外界影响、心理脆弱、对现实失望的年轻男性激进化。”她认为网络空间助长了敌对和有害行为,而这些行为在日常面对面的交流中,一定会受到管控。

“言论自由和互联网监管过多常被用来粉饰这些威胁和不文明行为,他们辩称这些言论不过是个人观点,不应因此受到起诉。”她希望修改相关法律,“刑事司法体系应该更加重视在网络上发布攻击性和淫秽信息,并确保发布者无法逃避法律诉讼。”她认为惯犯者应被剥夺社交媒体访问权。

根据Incel.me发布的调查,71%的用户认为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最近,一位非自愿独身者告诉我:“我得知道什么是性行为。如果年底前还是处男,我就杀了自己。”马库斯则自称是一名“患有神经病的行尸走肉”,他被诊断患有抑郁症和自杀倾向。各种论坛里的帖子被标记为“自杀燃料”。2018年5月,Braincels的创建者在网站上发布了一份遗书。从那以后他再没发布新信息,人们不知道他是生是死。

詹姆斯说他被诊断患有抑郁症。“我的情绪状态不稳定,生活枯燥、了无生趣。比起长相丑陋,这对我造成的伤害更大……状态好的时候,我顶多是人群里最无聊的人;状态不好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恶意。我得竭尽所能压抑内心深处的负面想法。”

他和许多非自愿独身者一样,对未来几乎不抱希望。“也许有一天,哪个女孩喝得烂醉,可以不在意我的外表跟我上床,我们大干一场,虽然感觉不怎么样,但我至少不再是处男。”他说:“(不过)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这辈子都不会有挚爱,不会有挚友。”

挂断电话前他告诉我:“不算家人,我每年只跟其他人说10次或20次话。咱们之间的对话,你可能马上就忘了,不过我会回味好几个月。我会想,我竟然和女孩说话了。”

(本文为《欧洲时报》英国版与《英国电讯报》联合专版,原作者:Amelia Tait,刘望山编译)

(编辑:泽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