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30日报道 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网站日前发表欧洲改革中心经济学家克里斯蒂安·奥登达尔的一篇访谈录,题为《为何德国的经济成功也要很大归功于施罗德改革之外的因素》。
文章称,本世纪初施罗德的改革措施是在德国经济困难的背景下实施的,尤其是德国刚刚经历了统一进程。其中一项改革是让失业保险变得更吝啬一些。一些分析家尤其是法国的分析家认为,这是德国失业率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改革举措创造了一些低收入就业等级,并导致了工资谈判机制的分崩离析。
在整个欧元区内部不再存在汇率变动之后,德国通过上述政策成功控制住了工资成本。同时,德国的通货膨胀率比欧元区其他成员国都低,在汇率固定的情况下,这让德国收获了竞争力提升的直接成果。
文章称,另外,由于工资与生产效率脱节,德国的单位工资成本自本世纪初以来一直在下降。而同期,欧元区其他地区的情况却相反,这些国家的单位工资成本没有任何停滞或下降的迹象。这是很正常的结果:这些国家的通胀率较高而德国的工资成本被压得很低,从而让德国与欧元区其他国家的竞争力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此外,德国还以工业一体化为由大肆利用中欧邻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从而对制造业的生产线进行了升级改造。
文章称,在实施单一货币的情况下,施罗德的改革实际上是一种唯利是图的做法:利用欧元区内部汇率差的消失,操控工资成本而不用担心货币的升值。从这一时期开始,德国的贸易顺差开始无限制地增长。如今,德国的年贸易顺差高达30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9%。渐渐地,失业状况大幅改善,德国现在已接近充分就业状态。
文章称,法国工业20多年以来一直停滞在一个中档水平,不过工资成本却高很多。马克龙使用过尖刻的言辞强调德国利用了欧元区的混乱,他推动劳动市场的改革,是希望能借此让他同默克尔掰掰手腕。德国政府也许会做出一些让步,但在恢复欧元区内部经济平衡问题上肯定丝毫不会退让。任何形式的系统性金融整合,在德国都是禁忌话题,这种情况短期内还不会改变。
责编:李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