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①:1974年新桥工农小学五(4)班同学毕业留影,摄于中山公园

图②:新桥工农小学五(4)班同学会照片,1980年前后摄于江心屿
温州网讯 周先生今年55岁,瓯海新桥人,得知“我和江心屿”分享老照片好故事有奖征集活动后,他向记者讲述了30年前江心屿同学会的故事,并提供两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希望通过媒体找到当年的几位恩师。
江心屿曾是温州人同学会的标配
第一张照片摄于1974年7月2日,照片上有“新桥工农小学五(4)班同学毕业留影”的题款。由于年代久远,照片已泛黄,且有些破损。照片里除了34张稚嫩的脸,还有5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周先生回忆,这张合影是在市区中山公园拍摄的。
“第二张照片拍摄的具体年份已经记不清了。”周先生说:“因时间久远,记忆模糊,大约为1980年前后吧,因为我们是1974年小学毕业,看照 片,像是十七八岁的模样。”照片里一共39位同学,两位老师站在同学们两边,他们身后是江心屿的凌云桥和江心西塔。照片下方写有“时间象(像)流水,今日 重相会”的字样。
“那时市区几乎没有其他地方好玩的,因交通不便,像雁荡山、楠溪江这样的好地方显得非常遥远,同时费用也吃不消,所以那些年,市区的同学会大多选在江心屿,可谓同学会标配。”
周先生还记得,同学会那天,他们从新桥坐公共汽车一路颠簸到城里,再步行至瓯江畔坐船。“那时候还没有江心码头,也没有如今这么大的渡轮,我们在瓯江边踏着摇摇晃晃的跳板上木船到江心屿。”
“那次同学会除了拍合影,大家还在浩然楼吃了一顿中饭。那时浩然楼还是酒楼,名气很大,宾客盈门。我们点了‘20和’(即20元一桌的和菜),大伙儿大快朵颐了一番。”那天,同学们在岛上从早上一直玩到下午。
周先生希望通过媒体找到5位老师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江心屿的同学会合影中有39位学生,而毕业照只有34位,为什么会多出几位同学呢?周先生解释,念小学时正值“文革”, 那会儿大家觉得读书不重要,尤其是在农村,很多孩子书念到一半就回家帮忙务农,或者上班赚工资补贴家用了。“我们班一年级在册的学生有50余人,到了毕业 时只剩下35人(其中1人因故没有到场拍毕业照)。”
周先生说,小学毕业照中的“新桥工农小学”其实原名为“新桥小学”,因为历史原因,那段时间校名中加了“工农”两字,“文革”结束后才得以恢复。
最近周先生和同学们正在筹备小学同学会,有人翻出这两张老照片,大家感叹不已。“一晃30多年过去,目睹这张青葱岁月的照片,仿佛有一种‘梦回唐朝’的感觉。”
“30多年前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大家联络都靠‘脚’,因为都住在新桥附近,几十人的同学会联络,几天就能跑下来。如今虽然通信发达,但大家各奔东西,反而难以联络。”
幸运的是,目前我们五(4)班50余位同学基本已联系上了,可毕业照片中5位老师只联系到一位。“已经联系到的是当时教算术的班主任叶老师,还有张老师、李老师、周(爱芬)老师、唐老师仍无法联系上。希望照片上的老师或家属,看到报纸后能与我们联系。”
此外,周先生还希望通过媒体,寻找到他在新桥中学74级一班就读时的班主任沈剑云老师。联系人周建明,电话18072005201。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戴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