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英国

这部小说揭露了一个太过逼真的“未来愿景”

【欧洲时报李倾夏编译】在一个不远的未来,空气里弥漫着看不见的毒,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回响着机器人的嗡鸣声。梅,站在她那间狭小公寓的窗前,望着外面飘荡的垃圾和空无一人的街道,心中充满了对清新往昔的怀念。工作刚刚被那些冷冰冰的“嗡鸣”——人形机器人——夺走,她现在连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成了奢侈。

失业后的梅听闻了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通过接受一种实验性的面部注射,她能够赚取几个月的薪水。这项技术会使她的面容无法被无处不在的“嗡鸣”识别,成为对抗人工智能的一个试验品。尽管知道这可能带来的后果,梅还是选择了接受注射,因为家庭的生计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带着疼痛与变化后的面容,梅回到了家中。“真的没关系,”丈夫杰姆看着她安慰道,“我只是有了一个稍微不同的新妻子。”但在这轻描淡写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整个家庭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抉择。杰姆曾经是一名摄影师,如今只能通过应用程序接一些零活来维持家计,比如为富人们清理冰箱里的腐烂食物或是处理害虫陷阱中的尸体。

他们所在城市的空气有毒,自来水也受到污染。垃圾随风飘荡;鸟类、植物和动物要么受创,要么枯萎或灭绝。他们的两个孩子,卢和西,也早早地学会了如何在这个污染严重的城市中自保。他们一家四口都严重依赖科技设备,只能长时间独自待在各自的“窝屋”(wooms)中——一种联网隔离舱,类似人可以爬进去的智能手机。

在这个被科技和污染双重压迫的世界里,梅一家努力寻找一丝喘息的空间。当梅用注射得来的钱计划了一次全家去植物园的旅行时,他们以为这会是一次逃离现实的短暂假期。然而,这场旅行却意外地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不仅揭示了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相,也将他们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边缘。

《嗡鸣》(Hum)是海伦·菲利普斯的第六本书和第三部推测小说。她的第一部作品《美丽的官僚》受到了厄休拉·勒古恩的赞誉,而她的第二部作品《需要》则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提名。她的小说概念性强,涉及大数据和古植物学,但它们有着惊悚片般的紧张感。

英国《卫报》刊发的一篇书评中提到,《嗡鸣》引发了一种神经质的警惕,部分原因来自于梅在新闻中读到的令人不安的事件:“据最新调查,过去一年经历强烈负面情绪的人数创历史新高。”“一名女性因在商店货架上的草莓中藏针而被捕。”“你的城市每年丢弃五十亿个塑料瓶!”......这些穿插在小说中的新闻有助于构建《嗡鸣》的世界观,将梅笼罩在一种不安的氛围中。书后的参考文献揭示了这些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作者将一个普通家庭努力支付账单、寻求清洁空气,并试图摆脱对机器依赖的生活描绘的既痛苦又真实。

《嗡鸣》有一种令人信服的低调特质:它引人入胜,但其情节并不符合反乌托邦的既定“套路”,没有戏剧性的或血腥的冲突。这是一部思考周密且优雅的小说,篇幅不长,多以短章节讲述,用一种不经意的语气让我们和梅一起沉浸在密不透风的环境中。偶尔也让我们瞥见她渴望的世界:清洁的空气和水,雪松的气味,还有她母亲曾看到的“四只红雀”“那么红”。

书中有一个关键场景,一个“嗡鸣”使用腹部的屏幕向梅及其家人展示了基于他们现有数据创建的潜在未来图像。这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挑衅时刻,提醒读者当下的许多设定,或在未来会被视为某种预测: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能。

《嗡鸣》的气质介于推测和报道之间,它令人着迷且充满恐惧。

(编辑:李璟桐)